动画音效录制技巧
(选自《动画音效制作教程》)
9.1 语言录制技巧
9.1.1 对白录制
对白是指影视作品中角色开口说话的声音成分。根据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我们通常通过两种录音方法来实现语言的录音工作。一种方法是在拍摄现场,在演员进行表演的同时将演员的语言录制下来,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同期录音”;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后期制作过程中,通过配音的方法让配音演员看着画面将语言录制下来,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后期配音”。
后期配音是指完成了对画面的剪辑工作之后,在银幕上放映画面,根据画面上的语言口型再进行演员配音的录音工艺,它也包括了对同期录音的影片进行补录语言的过程。
后期配音的应用很广,在动画节目中,角色的语言都是通过后期配音的方法来录制的。另外,例如有些影片因为某些技术原因或环境原因,无法进行同期录音或同期录音的技术和艺术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时,都可以采用后期配音工艺来完成语言的录音工作。此外,专题纪录片和科教片的解说词,以及故事片中的旁白、内心独白和各种译制片中的语言等等,都需要通过后期配音的方法,由演员配音来完成影片语言的艺术创作任务。以下阐述动画节目后期配音录制应注意的事项。
① 选择录音棚
后期配音工作一般都在专用的语言录音棚中进行的。一般来讲,语言录音棚的体积较小,混响时间大约在0.4秒左右。有些语言录音棚通过内壁面上的移动吸音材料,可以随着不同的艺术创作需要调整混响时间的长短。
选择语言录音棚实际上就是选择录音棚的混响条件。后期配音的声音最忌讳让观众一听就有明显的‘棚味儿’。尤其是画面上的演员在非封闭空间的语言表演,若所配的音“棚味儿”十足,无疑会破坏影片所刻意追求的真实感,并有损于整部影片声音形象的统一。所以录音棚中配录的语言应该与同期录制的语言在空间感上保持一致。
为避免配录的声音带“棚味儿”,应选择具有强吸音能力的语言录音棚,或者说声音比较“干”的语言录音棚,在有些情况下,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找不到合适的录音棚,只好在声扬条件并不令人满意的棚中进行配音,这时录音师应该尽量设法改善声场条件。比如在录音棚的墙壁、地面、天花板再加装一些吸音材料,尽力减少棚的混响时间和混响量。有些录音师往往采用在录音棚中用吸音板或幕布等材料搭建小空间的方法来减少混响量。不过应该注意,搭建的小空间必须采用宽频带高效能的吸音材料或吸音结构。因为搭建小空间主要是为了制造室外(非封闭空间)效果。这样一方面使录出的声音与室外发出的声音接近,另一方面也是得在小空间录出的声音不至于出现“声染色”的问题。
由于影片中的语言并非都是室外语言,有些室内(封闭空间)语言具有明显的空间特色。以此,选择语言录音棚的基本原则是后期配音的空间感必须与同期录制的语言或是影片中的语言环境的空间感相一致。
② 传声器的选择和设置
若想使后期配音的语言与同期录音的语言保持一致性,传声器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通常,各种传声器的灵敏度和频率特性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后期进行同期声音的补录时最好使用与同期录音时一样的传声器。同时后期配音时的传声器设置应该与同期录音时的设置尽可能一致。在语言录音棚中也要根据影片的要求,适当地变换传声器的位置,使语言在音色、音量、距离感和空间感等方面尽量统一。
如果影片的语言完全使用后期配音工艺来录制,比如动画节目中的语言,那么选择传声器的原则是根据画面场景的需要,使用不同的传声器来录音。一般来讲,若是室内场景(封闭空间),则可以使用德国诺依曼公司的U87电容传声器来录音;若是室外场景(非封闭空间),则可以使用强指向传声器或动圈传声器来录制。
9.1.2 解说、旁白、独白录制
解说、旁白和内心独白之类的语言,一般即使在采用同期录音工艺的影片中,也都需要在后期配音时进行补录。一般为了区别同期语言,可以将解说词、旁白和内心独白等后期配音的语言单独录在一条声轨上。
解说词或旁白的配音多由受过专业语言训练的、擅长语言表演技巧的演员承担,其音量平稳,音色纯正,所以一般采取心形的电容传声器或动圈传声器进行近距离的拾音。
而内心独白的配音除了全部后期配音的影片外,则主要由同期影片里的剧中角色自己担任。
一般在这种录音方式中,采取心形的电容传声器或动圈传声器进行近距离的拾音,无需做距离感和空间感的处理。但也有个别情况,需要内心独白带有空间特色,通常可以使用数字延时混响器来实现。
9.1.3 群声录制
配群声是指为影片中处于背景位置的群众演员配音。一般在文学剧本上是没有这些群众演员的具体的语言的。在同期录音的拍摄过程中,为了能突出主要角色的语言,经常让处于背景状态下的群众演员光动嘴不出声,这样主要演员可以从容地进行表演。但在最后进行混录之前,必须给背景的群众演员表演加上群声。否则,从视觉上看画面十分真实,但从听觉上就十分虚假。所以对这种有群总演员的场面,一定要配上群声。
配群声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 现场配群声
当在拍摄现场进行同期录音时,可以先录制主要角色的语言声音,处于背景的群众演员尽量不出声或低音量说话。等这个镜头拍摄完成后,录音师在副导演的配合下,让主要演员重新表演,但不出声,由现场参加拍摄的群众演员根据剧情内容按正常情况说话表演,由录音师将他们的群声单独录制下来。
② 后期配群声
在后期配音时,一般等所有主要演员的配音完成之后,再单独地配录群声。
配音时,群众演员看着画面进行配音,大家伙七嘴八舌,制造出与画面上的群众演员人数和气氛相符的众多人物的群感。例如,在一个酒吧里,两个主要角色坐在桌旁交谈,同时周围有许多其他顾客也在谈天说地。配群声时,要将主要角色之外的群众交谈声录制下来,创造出一种酒吧纷乱的环境气氛。
配群声时,当配音演员的人数不够时,则可以多配几次,分别录在不同的音轨上,等到混录时,就能产生人数众多的感觉。
9.2 音响录制技巧
音响录音有时又被称之为音响效果录音。它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录音:一种是在录音棚中,录制用人工手段所模拟的各式各样物体发出的动作声音,通常这种录音方法叫做拟音录制或录制动效;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在生活环境中,录制各种各样真实的现实声音,通常这种录音方法叫做现场采录。
音响声音能烘托画面的环境气氛、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现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一部影视作品的音响声音,如何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状态保持紧密的结合,起到真实感人的作用,这就要求录音师在进行影视作品的声音设计时深思熟虑了。
尽管录音师对音响的设计很充分、艺术感觉很好,但如果不懂得一定的音响录音技巧,是同样录制不出好的音响声音来的。这就要求录音师在录制音响时,要像录制语言那样认真对待每一个音响声音,同时要注意传声器的正确选择和完美设置,充分利用环境空间的直达声和反射声的不同比例,来获得听觉上的空间感、层次感和声音的质感,使其与画面内容浑然一体。
9.2.1 拟音录制
① 什么是拟音
就是在专门录制音响的录音棚(又称动效棚)中运用各种道具人工模拟或创造出各种声音的方法。在拟音过程中,拟音人员(也称拟音师)一边看着银幕的画面,一边使用各种发声道具实时地模拟或创造出各种声音,比如角色的动作音响,物体运动的音响及特殊音响等。录音师继而把这些模拟的音响录制下来。
② 拟音的方法
有时音效师同时也是录音师还同时也是拟音师,身兼三职,作为音效制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录音及拟音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拟音所使用的道具性质,拟音有两种手段,人工手段与电子合成手段。
人工手段:就是依靠拟音师手工来制造各种音响声音。拟音师们大都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小道具,用来产生特殊的声音效果,当然还有更多的声音,不需要任何道具,而是来自拟音师的身体,比如拍手、喘气、尖叫、拍自己的脸、捶打自己的胸脯等,拟音师们很少单独工作,尤其是在影片出现多个人物的情况下,需要与他们的拍档一起完成拟音任务。以下举例说明部分常见音响的拟音方法,以希能使大家对拟音有所启发。
◆ 用手捏装满面粉的塑料袋,可以发出在雪地上走路的声音。
◆ 一幅手套可以做鸟拍翅膀的声音。
◆ 一杆大型的枪和一些金属部件,可以做出一套好听的枪声。
◆ 一个车门和一个车挡泥板来做出与汽车有关的声音及一些大型金属的声音。
◆ 轻轻地挤压乱成一团的废旧磁带,可以模仿草地上走路的声音。
◆ 拿一个湿的气球来搓,可以做出很古怪的声音。
◆ 冻莴苣可以做出很好的骨头断裂声。
◆ 一张普通的玻璃纸用手搓揉可以做出火焰的噼啪声。
◆ 一本重的电话簿,把它卷起来并用胶带粘好,可以做出很好的打架格斗身体碰撞的音响。
◆ 往烧热的电熨斗上倒冷水可以模拟在炽热的油锅里炒菜的声音。
◆ 老式的电动剃须刀用来模仿远距离飞行的蚊虫。
◆ 用钉书机的“咔嚓”声来模仿照相机的快门声。
◆ 用手抓大南瓜里的果肉来模仿动物吃东西的声音。
◆ 在脸盘中泼水用来模仿下大雨时的“哗啦”声。
◆ 用一块丝绸布抖动用来模仿燃烧时的火苗声。
◆ 用通下水道的橡皮罩在桌子上敲击用来模仿快速奔跑的马蹄声。
◆ 一把快要散架的椅子用来模仿扁担、轿子的吱呀声。
◆ 一把羽毛扇用来模仿鸟类翅膀的煽动声。
◆ 一块普通的布料用来模仿人们衣服的摩擦声,武打片中的飞行声音。
◆ 一个木制手摇风车,上面蒙以帆布,摇动风车时,会发出大风呼啸的效果。
◆ 一支大军鼓和软头鼓槌可以模拟出“隆隆”的雷声。
电子合成手段:现代的影视音响制作,早已不满足仅仅依靠拟音师来模拟出各种音响声音了。现在有很多的影片在音响制作中,使用了电子合成器和数字声音采样器等电子设备来参与和模拟出许多的音响,这对于电影声音艺术创作来讲,增加了音响创作的广泛性和可能性。
数字采样器明显地提高了音响拟音工作的效率,而且使所拟音的音响声音能够快捷准确无误地与画面位置相对应。另外,电子合成器和采样器已不单单方便了音响配音,而且它还能够对原始音响声音进行各种变形处理,实现了特殊声音效果的制作。这样,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音响声音也可以通过数字合成技术被创造出来。
③ 拟音的声音处理
在现代化的配音流程中,拟音往往同电脑音频技术结合在一起,比如当我们在动效棚中录制了一段脚步声后,可以在电脑中通过时间拉伸、频率偏移等技术,将原始的脚步声处理为不同步频、不同步幅、不同材料地面上的脚步声,甚至可以变成一匹骏马在原野上奔驰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将拟音的结果(就如上述的脚步声)用采样器采集下来,做成一个采样样本,以后只需要按动MIDI键盘,就可以任意重现出拟音的结果,这要比拟音师在动效棚中多次作出行走的工作简单多了。
拟音的最大问题,是录音环境的声学条件与影片中的环境很难做到完全一致,比如一个室外拍摄场景中的音效,如果是在室内的动效棚中进行拟音的话,在声音的传递和反射等方面,是很难与实际场景中的声音完全符合的,因此拟音产生的音效,也需要进行编辑、混音、声音效果处理等后期加工,有些环境音效,还是需要采取现场采录的方法。
9.2.2 现场采录
① 现场采录的必要性
由于拟音技术所存在的局限性,现场音效采集仍然是现代影视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音效有的是在拍摄时同期录制的,有的则是在拍摄结束后另外补录的。有许多影视片导演非常重视现场同期录制,因为这些原始音效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是后期补录和拟音难以替代的,即便有些声音必须在后期予以弥补,现场同期声的存在也很有必要,它可以在混音的过程中提供非常重要的音响参考。
② 现场采录的技术要求
音响采集经常是在野外的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的,在不少场景中发声体还在快速移动,声源的大小、强弱、频率特征也悬殊很大,因此要完成好音效采集的工作,首先需要做好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项目包括传声器、调音台、录音机、监听耳机等录音设备的准备,对录音对象特性的了解,和录音时的基本操作等,还必须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概念。
距离感:声音的距离感主要来自直达声与反射声之间的比例关系,直达声的比例较高,人们听觉上感到声音与自己的距离非常近;反射声的比例较高,则感到声音与自己的距离较远,我们已经知道在声音的后期处理过程中,要加以混响、延时等效果非常容易,而要去除声音中的反射声则几乎不可能,因此在音效采集时,尽量缩短传声器与音源之间的距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经验,这样做不仅能提高直达声的比例,使声音更加清晰,还能减少外界噪音的录入,提高音效的信噪比。不过要注意的是,有些种类的传声器在近距离拾音时会产生近讲效应,从而导致音质发生变化,因此传声器也不能无限制地接近声源;另外还要考虑到发声体的体积大小和音量强弱,体积较大、音量较强的发声体,在拾音时需要保持相对较远的距离。
传声器的指向性:不同种类的音响,对于传声器指向性特征的要求也不同。对于声音非常微弱、发声体体积很小的声音,比如寂静的夜空下昆虫的鸣叫声,适合于选用强指向性的传声器,如超心型指向性或者干涉管状指向性,这一类传声器可以强化声源的声音,减少外界噪声的干扰,获得更加干净、清晰的声音;而如果对于音量和发声体体积相对较大的声音,如火车奔驰,轮船鸣笛等,就需要选择指向性较弱的传声器,如心性指向性、全指向性等,这类传声器可以拾取较大面积的声音,获得较好的整体效果;而对于具有明显声像效果的发音体,如武器弹药发射、爆炸等音响,还可以选择X/Y制式的立体声传声器,以更好地表现声源的宽度和位置移动。
传声器的透视感:声音与画面的透视感应当保持一致,特别是与画面所展示的空间感相匹配,这不仅与距离有关,也与拍摄镜头的种类有关。一个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全景画面,与一个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特写画面,它们的透视效果一定是完全不同的,当我们使用传声器来采集与这些画面相关的音响时,必须同时考虑拾音距离、传声器指向性、拾音现场声学特征等许多问题,配合全景画面而出现的声音应当具有更松弛而宽广的透视感,而配合特写画面而出现的声音应当是更紧凑而有张力的。最理想的状态,是传声器紧随着摄影机而运动,但在实践中这样的理想状态出现的概率不高,在剪辑完成的画面中,全景画面与特写画面经常是交替出现,如果音响采集的空间感与距离感也频繁交换的话,就会造成声音的不自然,因此应当在一个场景中经常保持相同的混响比例,即使画面的透视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声器所采集的声音的变化程度应当低于画面的变化。
声音平衡:当一个场景中出现多个声音时,就需要考虑声音平衡的问题。在复杂的声学环境中,人耳能够辨别哪些声音更为重要,哪些声音相对次要,即人耳的过滤功能,也即声音的鸡尾酒会效应。但传声器并不具有这样的人工智能,如果不加区别地收录所有的声音,回放的结果很可能是杂乱而难以辨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具有较强指向性的传声器,将传声器的拾音主轴对准主要声源,而更好的办法是采用多点拾音,在主要和次要声源前方分别布置传声器,并且将声音记录在不同的音轨上,在后期制作时再对这些声音进行分别调控,以获得主次区分、层次分明的声音。
消除不必要的噪音:无论对于语言、音乐还是音响录制,消除不必要的噪音都是在正式开始录音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影视作品的拍摄现场,噪音通常说很难完全消除,比如电影摄像机马达运转的声音、布景移动的声音、室内荧光灯产生的交流声、室外的风声和汽车开过的声音等,都会对音响采集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尽量减少噪音的干扰,一方面可以采用隔音的方法,比如将易于产生噪音的设备罩起来,使传声器尽可能远离噪音源等;一方面可以关闭不必要的电子设备,如荧光灯、调压器、开关电源等,以减少交流声的干扰;另外一个较好的方法是采用强指向性的传声器,凡不需要的声音尽量不被拾取下来,当然这一类传声器始终对准主要声源,稍有偏离就可能造成声音丢失的现象;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在后期制作时切除某些不需要的频率以减少噪音,比如鸟鸣的声音完全可以滤除中低频率,鸟鸣的声音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而空气流通的低频噪音可以被完全消除;反之对于雷鸣、火车等低频成分为主的音响,则可以过滤高频以减少其他噪音。
9.3 音乐录制技巧
根据使用的设备和制作手段的不同,原创音乐可以用以下三种工艺来进行录音制作:
① 同期录音两轨混音
在这种录音工艺中,乐队的所有组成部分集中在同一个场地一起演奏音乐作品,而录音师则通过各种录音设备,实时的并完整的一次性把该音乐作品混音成为两轨立体声,并直接录制到某种记录媒介(模拟或数字录音磁带)上去,完成音乐母带的制作。
在整个音乐录音过程中,需要有一位能诠释和再现该作品艺术意图的指挥家,来把握整个乐队的声强、音高、音色和各声部之间的强弱平衡,以及整部作品的旋律、节奏及和声方面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演奏家、演唱家、乐队指挥家和作曲家与音乐录音师通力合作,默契配合。
在这种音乐录音工艺品中,为了演奏和演唱好音乐作品,体现出作曲家的艺术构思,通常对器乐演奏水平和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节奏和音准方面的要求更严,不能出错。否则,在录音时,一人出现演奏或演唱错误,其它人都要重新录音。所以这种录音工艺对音乐录音师和所有现场录制人员的工作和心理压力都很大,因此制作难度大。
但这种音乐录音工艺也有其明显的优点,就是在乐队内部平衡良好的前提下,比较适合录制整体感、融合感要求强的古典音乐。同时音乐作品的感情色彩情绪明显要高于用其它工艺录制的音乐作品。
② 分期录音多轨混音
这种录音工艺又称为分期分轨录音工艺,就是将器乐演奏员所演奏的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既可以是真实乐器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是通过电子合成器模拟发出的各种声音),按音乐总谱中对各声部的要求依次分批演奏,并通过调音台进行艺术和技术加工处理后,分别输出到多轨录音机上录制下来。所有音源全部录制到多轨录音机以后,音乐录音师再将多轨录音机上各种音源声音进行还音,通过调音台再一次地对各种声音进行艺术和技术加工处理后,混音为两轨或多轨的立体声音乐,录制到某种记录媒介上去,完成音乐母带的制作。
这种音乐录音工艺,我们一般称之为“分期录音多轨混音”录音工艺。用这种工艺录制的音乐艺术作品,优点是乐队演奏的音准和节奏一般要高于用“同期录音两轨混音”工艺录制的乐队水平。并且各个声部的乐音色彩层次分明,演奏时互不干扰,音乐的频响及动态范围也较宽广。同时当录音过程中出现了演奏或演唱错误时,进行修改也很容易。这样对音乐录音师和演唱及演奏者的工作压力也就减轻。缺点是感情色彩不如“同期录音两轨混音”或“同期录音多轨混音”录音工艺所录制的音乐作品。另外投资大,录音制作的周期也比较长。
③ 同期录音多轨混音
这种录音工艺又称为同期分轨录音工艺,与“同期录音两轨混音”录音工艺在制作流程的某些方面是相同,即大部分的演奏乐器设置在同一个录音空间里由指挥或“电子节拍器”指挥演奏,而电声和电子乐器及声乐演唱部分的声音,则在乐队的基本部分录制完成后,以“复配”(Dubbing)的方式再单独进棚录制(电子和电声乐器也可先于乐队的基本部分被录制)。或者虽在同一个录音空间里演奏和演唱,但却将各类乐器和演唱者通过隔声小室分隔开,各种乐器的演奏和演唱信号被多个传声拾音后分别记录到多轨录音机的各个声轨上保存。待全部声轨上的声音均准确无误地录制完成后,再经过多轨录音机的还音、通过调音台进行音色加工处理,最后根据需要混音为两轨或多轨的立体声音乐,录制到某种记录媒介上去,完成音乐母带的制作。
在这种音乐录音工艺中,由于进行“同期录制”音乐的工作量一般要多于“分期录制”音乐的工作量,而且最终音乐是录音到多轨录音机上再进行分轨混音的,所以我们根据其特点,将其称之为“同期录音多轨混音”录音工艺。
这种音乐录音工艺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保持了乐队的整体感觉,音色生动,利于演奏员发挥出个人水平。
第二,各个乐器声部之间的平衡处理优于“同期录音两轨混音”。
第三,各个乐器声音的层次比“同期录音两轨混音”好。
第四,容易解决演奏或演唱中出现的技术失误,可以大大降低演员、演奏员的心理压力以及录音师和作曲家的工作强度。
第五,声音信号处理要比“同期录音两轨混音”方便。
第六,作品的感情色彩要好于“分期录音多轨混音”工艺录制的音乐作品,与“同期录音两轨混音”工艺录制的作品不相上下。
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以上所指的音乐“同期录音”与电影的“同期录音”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同期录音”或“分期录音”是指音乐拾音时,演唱和演奏者的演出状态,如演唱和演奏者同时在一起完成一部音乐作品的表演,则称之为“同期录音”;如演唱和演奏者是分别依次完成一部音乐作品的表演,则称之为“分期录音”。
“两轨混音”或“多轨混音”是指混音时,录音机声轨的状态;如一部音乐作品是在两轨录音机上进行混音,则称之为“两轨混音”;如一部音乐作品是在多轨录音机上进行混音,则称之为“多轨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