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厅你知多少?

    

01

报告厅

报告厅的类别


1根据报告厅的用途

学术报告厅、电化教育厅、大型讲堂和合班教师等四类。


2根据报告厅的方式

自然声和采用扩声两类,后者如作为国际会议的报告厅时,则要设有同声传译和即席提问的设施。


02

报告厅

报告厅的音质设计

不论何类报告厅的规模,通常在100~500名听众左右,而多数则为150~350名听众。容积在400~2500m³范围内。

由于报告厅容量和容积的变化范围较小,因此声学设计通常采用统一指标。根据经验,在工程设计中通用的声学设计指标如下:

混响时间:中频(500Hz)混响时间为0.8~1.0s,混响频率特性接近平直。

声场不均匀度:自然声报告时,厅内500Hz的声场不均匀度不大于±3.5dB;采用扩声系统时,应小于±3.0dB

噪声级:自然声报告时,厅内噪声级不大于30dBA;而采用扩声系统时,应低于40dBA

没有音质缺陷:报告厅的平面形式都常有矩形切角、扇形和正方形对角线配置等三种。如下图所示。

当自然声报告时,讲台台口两侧墙和吊顶应作反射面,按几何作图法确定反射面的倾角,使厅内反射声均匀分布,并使最后排的听众也能有足够的声级。下图为一个报告厅的反射声设计示意。

报告厅的护墙应做胶合板,或砌筑共振吸声器,以控制低频混响;其他部位可设多孔性吸声材料或结构,如矿棉吸声板或钻孔铝板结构等。

报告厅的地面起坡应大于视线设计要求,以此减少听众对直达声的掠射声吸收。

当报告厅采用扩声系统时,体型、反射面设计就不必有过多的考虑,重要的是扬声器的合理配置和墙面的强吸声处理,以确保厅内的声场均匀和避免不利的声反射。至于听众席内的声级,因设有扩声系统,通常是不会有问题的。

设有同声传译和即席发言系统的国际会议报告厅,应根据语种设置相应数量的传译室和控制室,当厅内采用固定座位时,宜采用有线同声传译系统;如为活动坐席,可设置无线红外同声传译系统。由于有即席发言设备,这是,声源发声和接收均在厅内,因而要特别注意防止平行侧墙间的颤动回声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矩形平面的报告厅两侧墙应采用强吸声处理,或设置扩散结构。而对角线配置坐席的方形平面,不存在平行侧墙,通常没有颤动回声现象,在这方面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03

报告厅

报告多功能使用的设计

在容量较大的报告厅内、大型讲堂内,为了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常用活动隔断进行分

隔,这在国外的高等和中等学校内使用较为普遍。

为了使活动隔断达到分隔而能同时使用的目的,最关键的是必须确保活动隔断有足够的隔声量:当用作自然声讲课(演)时,应具有40~45dB的隔声量;当大讲堂采用扩声系统时,则必须有45~50dB的隔声量。因此,通常用单层折叠或卷帘式的活动隔断是不够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多功能会议厅,设置二道活动隔断将其分隔成3个小会议室,由于单层活动隔断隔声量不足,只能同时使用其中的2个(即中间小室不用)就是例证。

只有当隔断面积小,且采用整块升降式隔断时,可以用一道符合隔声要求的隔断,达到分隔的目的。美国威伯斯特大学礼堂分隔成教师即为一例。它采用升降式隔断,每一隔断墙上有上、下两块,由16mm厚钢板作成,钢板靠大厅一侧为木装修,小教室一侧设黑板,该构造的隔声量可达46dB。用1.5马力的电动机驱动。

除了采用活动隔断分隔使用外,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采用旋转教室隔断的方式。并有专业公司承接这类业务。

在大型报告厅内,出于声学和报告人心理上的原因,也需做必要的分隔。例如在一个可容纳500座的报告厅内(如北京科学会堂),当用于仅有300名听众的学术报告会时,由于听众少了,混响时间达不到设计值而影响语言清晰度。此外,报告人面对一片空席,心理上也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在报告厅横向通道处设置一道电动(或手拉)丝绒帘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式,构造简单、造价很低。